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其他新闻 >

圣人不死,大盗不止是什么意思「圣人不死大盗不绝」

2023-06-06 来源:搜狐 分类:其他新闻

胠箧,撬开箱箧,代指盗窃,出自庄子《胠箧》。庄子擅长寓言,《胠箧》篇中的寓言精妙绝伦,意味深远。

庄子反对孔子学说,尤其反对仁义道德,《胠箧》篇中他一面摆事实举例子批判仁义之虚伪,一面通过层层推理得出结论。对此,笔者抽取部分核心段落进行点评。

原文: 将为胠箧、探囊、发匮之盗而为守备,则必摄缄縢、固扃鐍;此世俗之所谓知也。然而巨盗至,则负匮、揭箧、担囊而趋;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。然则乡之所谓知者,不乃为大盗积者也?所谓圣者,有不为大盗守者乎?

白话: 为了对付撬箱子、掏口袋、开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准备,必定要收紧绳结、加固插闩和锁钥,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作法。可是一旦大强盗来了,就背着柜子、扛着箱子、挑着口袋快步跑了,唯恐绳结、插闩与锁钥不够牢固。既然是这样,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做法,不就是给大盗作好了积聚和储备吗?所以世俗所谓的聪明人,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?所谓的圣人,有不替大盗守卫财物的吗?

点评: 背着柜子、扛着箱子、挑着口袋,庄子描写的大盗活灵活现,太生动了!而庄子点评尤其辛辣,世俗之人以为保护好了财产,却被大盗席卷而空。群众的努力不过是为大盗做嫁衣,圣人的制度不过是被大盗所利用!由此,庄子对圣人提出了质疑。

原文: 何以知其然邪?昔者齐国曷尝不法圣人哉?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。所盗者岂独其国邪?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。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,而身处尧舜之安,小国不敢非,大国不敢诛,专有齐国。则是不乃窃齐国,并与其圣知之法,以守其盗贼之身乎?

注: 田恒,谥号田成子,汉避文帝刘恒讳,改称田常。前485年承袭父亲田乞之位,以大斗出小斗进笼络人心。后杀齐简公,拥立齐平公,自任相国,扩大封地,尽诛公族中强者,自此田氏专国政,三传至田和,正式代齐。

白话: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?当年的齐国,何尝不是在效法古代圣人的作法!然而田成子一下子杀了齐国的国君也就窃据了整个齐国。他所盗窃夺取的难道又仅仅只是那样一个齐国吗?连同那里各种圣明的法规与制度也一块儿劫夺去了。而田成子虽然有盗贼的名声,却仍处于尧舜那样安稳的地位,小的国家不敢非议他,大的国家不敢讨伐他,世世代代窃据齐国。那么,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,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?

点评: 在春秋战国剧烈的社会大变动中,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是生存之道,以下犯上篡权谋逆是时代特征,孔子谓之礼崩乐坏,田恒是这个时代的典型人物。

庄子指田恒为诸侯大盗,史称田恒取齐,即“窃国者侯”的由来。这一段,庄子举田恒之例来说明大盗之高明,由此论证了圣人所定制度如何被大盗所利用。此段,庄子用事实加深了对圣人的质疑。

原文: 跖之徒问于跖曰:“盗亦有道乎?”跖曰:“何适而无有道邪?”夫妄意室中之藏,圣也;入先,勇也;出后,义也;知可否,知也;分均,仁也。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,天下未之有也。”由是观之,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,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;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,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,而害天下也多。

注: 跖,盗跖,春秋末鲁国人,又名柳下跖、柳展雄,民间传说中率领盗匪数千人的大盗。鲁国贤臣柳下惠之弟,鲁孝公儿子公子展后裔。

白话: 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:“做强盗也有规矩和准绳吗?”盗跖回答说:“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绳呢?凭空推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,这就是圣明;率先进到屋里,这就是勇敢;最后退出屋子,这就是义气;能知道可否采取行动,这就是智慧;事后分配公平,这就是仁爱。以上五样不能具备,却能成为大盗的人,天下是没有的。”从这一点来看,善人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立业,盗跖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行窃;天下的善人少,而不善的人多,那么圣人给天下带来好处也就少,而给天下带来祸患也就多。

点评: 此段,庄子借盗跖之言论证圣人言教被大盗利用,虽粗陋却简明。盗跖高论盗亦有道,堪称强盗之教父。

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,孔子抓住了民众心理,道出了民众心声。 “分均,仁也”,庄子以公平释仁爱,可见他也不尽然反对孔子学说。

庄子能言善辩,他的逻辑层层推进丝丝入扣,这段文字堪称经典,推理堪称完美。他借盗跖之言,推出“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,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”,又由“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”推出“圣人之利天下也少,而害天下也多”,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圣人之危害。

原文: 圣人不死,大盗不止。虽重圣人而治天下,则是重利盗跖也。为之斗斛以量之,则并与斗斛而窃之;为之权衡以称之,则并与权衡而窃之;为之符玺而信之,则并与符玺而窃之;为之仁义以矫之,则并与仁义而窃之。

白话: 圣人不死,大盗也就不会中止。即使让整个社会都重用圣人治理天下,那么这也是让盗跖获得最大的好处。给天下人制定斗、斛来计量物品的多少,那么就连同斗斛一道盗窃走了;给天下人制定秤锤、秤杆来计量物品的轻重,那么就连同秤锤、秤杆一道盗窃走了;给天下人制定符、玺来取信于人,那么就连同符、玺一道盗窃走了;给天下人制定仁义来规范人们的道德和行为,那么就连同仁义一道盗窃走了。

点评: 由以上逻辑,庄子得出“圣人不死,大盗不止”的结论。

用仁义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,而受益者却是大盗,最终连仁义一并盗走,可见庄子洞察“仁义”深邃悠远。

孔子是真诚的,他的学说也是真诚的。而仁义被人利用于粉饰门面,则仁义等同于虚伪。庄子天马行空,崇尚自然,他即不屑于权谋之争,也鄙视于仁义之说。他认为仁义礼乐是统治者和阴谋家的工具,所以他极力揭露仁义之伪。“圣人不死,大盗不止”,实为庄子尚真思想对虚假仁义的痛恨。

原文: 彼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,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。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?故逐于大盗、揭诸侯、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,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,斧钺之威弗能禁。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,是乃圣人之过也。

白话: 那些偷窃腰带环钩之类小东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杀害,而窃夺了整个国家的人却成为诸侯;诸侯之门方才存在仁义。这不就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?所以,那些追随大盗、高居诸侯之位、窃夺了仁义以及斗斛、秤具、符玺之利的人,即使有高官厚禄的赏赐不可能劝勉,即使有行刑杀戮的威严不可能禁止。这些大大有利于盗跖而不能使他们禁止的情况,都是圣人的过错。

点评: 小偷被赶尽杀绝,而大盗却逍遥法外。因为小偷无以保护,为人所耻,而大盗窃国,受权力保护,用仁义伪装,被世人艳羡追随。

圣人的制度被窃国者盗用,难怪庄子对圣人如此痛恨,竟至发出“圣人不死,大盗不止”的呼声!

注: 胠箧:qū qiè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有侵权行为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
关于我们 |  商务洽谈 |  联系我们 |  友情链接 |  版权声明 |  商务广告
Copyright © 电竞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